在招投标市场规范化进程中,不得设置歧视性条款的刚性要求与保护本地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构成地方执行层面的突出矛盾。这对看似对立的目标,考验着监管者的平衡智慧,也折射出市场公平与区域发展的深层博弈。
歧视性条款的禁止红线早已明确。《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明令禁止以地域、所有制等设定准入门槛,RCEP等区域协定更强化了非歧视原则。但地方层面的隐性保护从未完全退场,中部某省曾在市政项目招标中增设本地纳税满3年条款,西部某市要求使用本地建材比例不低于60%,这些看似合规的表述,实则形成外资与外地企业的准入壁垒。
地方的保护动机并非毫无依据。本地中小建筑企业、特色制造业往往竞争力较弱,在与大型央企、外地龙头企业的竞争中易处于劣势。若完全放开准入,部分行业可能出现赢家通吃,导致本地就业流失、产业链断裂。东部某县级市曾因全面取消地域限制,引发本地12家建筑企业停业,倒逼政府出台过渡性扶持政策。
破解两难的关键在于“显性公平+隐性扶持”的组合策略。一方面,强化招投标全流程公示,借助AI技术筛查量身定制的隐性歧视条款,对违规者实施信用惩戒;另一方面,将保护转化为普惠性支持,如对本地小微企业减免投标保证金、提供专业资质培训,或在招标文件中设置中小企业预留份额,既符合政策要求又兼顾本土发展。
禁止歧视性条款是市场公平的底线,保护本地企业是区域稳定的需求。地方执行的核心并非非此即彼,而是通过制度设计让公平竞争与本土保护形成互补,在开放市场中培育本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招投标必备《tocheck单机版标书查重软件》-围串标风险点智能检测与识别,提供多维围串标风险评估模型。服务于招标代理企业、审计局、央企、智慧招采平台等超过1000家企业及普通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