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标案追踪:小成本何以撬动千万工程?

一桩涉案金额超千万元的市政工程招标,竟被四家企业以每份2-3万元的买标费联手操控。近日曝光的这起串标案,揭开了政府采购领域低成本高回报的黑色交易面纱,仅需十余万元的运作成本,便将千万公共工程收入囊中如此悬殊的收益比,令人震惊之余更需深究其根源。斩断串标利益链,已成为守护公共财政安全的迫切要务。

案件暴露的核心问题,是招标流程中的制度空隙。涉案企业正是利用招标文件参数模糊、评审规则弹性过大的漏洞,由一家主力企业拟定报价策略,其余三家陪标企业故意抬高报价,形成虚假竞争格局。堵住漏洞需强化源头管控,招标文件需经行业专家与纪检人员双重审核,关键参数必须明确且具备普适性;评审专家库需纳入异地专家资源,开标前24小时随机抽取全程开启信号屏蔽与录音录像。

技术赋能是破解串标难题的关键抓手。涉案企业的围标行为,在传统监管模式下易被伪装成正常竞争,而智慧监管平台可实现精准识别。通过大数据比对分析,平台能自动筛查出报价呈规律性波动、供应商资质存在关联的异常投标组合,就像此次案件中四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曾为同一公司股东的隐性关联,正是被数据系统捕捉的关键线索。推广全流程电子招投标取消线下报名环节,更能从物理上切断企业间串标联络的可能。

长效治理更需强化惩戒震慑。此次案件中,涉案企业被列入政府采购黑名单,法定代表人被限制参与招投标5年,相关监管责任人也被追责问责。这种全链条追责模式应常态化推行,建立跨部门失信联合惩戒体系,将串标行为与企业信贷、资质评级直接挂钩;畅通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举报渠道,对实名举报实行接诉即查。唯有让串标者付出赚千万赔终身的代价,才能彻底遏制小成本撬动大工程的歪风,守护政府采购的公平底线。

招投标必备《tocheck单机版标书查重软件》-围串标风险点智能检测与识别,提供多维围串标风险评估模型。服务于招标代理企业、审计局、央企、智慧招采平台等超过1000家企业及普通用户。


2025-11-13 10:52:17

相关文章

政府采购如何斩断回扣链? 电子招投标数字化为何未提效反添乱? 招投标暗箱当破,公平竞争当立 标后履约黑匣子,物联网如何破解转包分包困局 眉山三化改革样本:74%的外地企业参与率的营商环境密码 区块链存证能否终结招投标事后抵赖? 如何用三清单核查打掉应招未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