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报价总被精准针对?

当老供应商第3次在熟悉的项目中报价偏高落选,却发现新入局者报价仅低5%便中标时,招投标领域的精准压价已悄然浮现。这种借用互联网平台精准定价逻辑的操作,让不少企业陷入报价高必输、报价低亏本的两难,其背后是数据画像与算法模型的精准算计。

企业历史数据是精准压价的核心依据。招标方通过第三方数据机构或历史交易记录,构建涵盖企业成本结构、利润空间、过往报价规律的多维画像。某建材采购项目中,系统通过分析A企业近3年12次投标数据,精准预判其最低可接受利润率为8%,最终中标价仅比该数值高0.3%让A企业毫无议价空间。

算法模型的迭代让精准压价更隐蔽。基于机器学习的报价预测系统,能整合项目参数、市场行情与企业画像,测算不同投标方的报价区间。更值得警惕的是差异化信息推送,对老供应商推送含隐性成本的招标细节,对新供应商则释放关键降本提示人为制造报价信息差。

这种操作不仅损害供应商利益,更扭曲市场竞争。某市政项目统计显示,受精准压价影响老供应商投标积极性下降40%,而新供应商为中标恶意低价,后续履约质量问题激增23%。业内已开始探索应对之道,浙江推行的匿名投标模式,通过脱敏处理隐藏企业身份;上海试点的报价区间预警,对偏离合理区间的报价自动提示。

招投标的本质,本是坚守公平竞争的市场准则,而大数据精准压价却借技术之名打破了这份平衡。唯有筑牢数据使用的制度防线、推行匿名评审机制与报价动态监管,方能让技术回归服务市场的本质,推动竞争重归公平理性的轨道。

招投标必备《tocheck单机版标书查重软件》-围串标风险点智能检测与识别,提供多维围串标风险评估模型。服务于招标代理企业、审计局、央企、智慧招采平台等超过1000家企业及普通用户。


2025-10-25 11:00:09

相关文章

AI评委上岗:智能评标系统如何看透你的标书套路? 评标专家倾向性打分的应对策略 评标委员会成员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分析 分阶段招标的适用条件及操作要点分析 筑牢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腐败防控防线 中小微企业投标资源有限如何提高中标率? 当绿色建筑标准遇上招投标,开启可持续发展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