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些行为可能导致投标无效甚至列入黑名单

在招投标活动中,部分供应商因忽视规则细节或心存侥幸触碰红线,不仅导致投标无效,更可能被列入失信黑名单,丧失后续投标资格。梳理常见违规行为,提前规避风险尤为关键。

资质材料造假是最易触发严惩的硬伤。部分供应商为满足投标资格,伪造营业执照、资质证书、业绩合同等材料,或篡改项目规模、完成时间等关键信息。此类行为一旦被查实,除投标立即作废外,企业将被记入信用档案,根据《招标投标法》规定,最高可处项目合同金额千分之十罚款,相关负责人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串通投标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样风险极高。包括与其他供应商协商报价、约定中标者,或与招标方、代理机构内外勾结,通过泄露标底、设置倾向性条款等方式操纵中标结果。近年来监管部门加大打击力度,2024年全国已打掉多个职业围串标团伙,涉事企业均被列入黑名单,3年内禁止参与政府采购活动。

程序性违规也可能导致投标失效。例如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投标文件、未按要求密封投标函、报价超出最高限价,或擅自修改已提交的投标文件。此外,评标过程中试图接触评标专家、以不正当手段干扰评审工作,即便未影响结果,也会被直接取消投标资格。

值得注意的是,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已全面落地,被列入黑名单的企业不仅无法参与招投标,还将在融资信贷、资质升级等方面受限。供应商需强化合规意识,严格按照招标要求规范操作,方能避免因小失大。

招投标必备《tocheck单机版标书查重软件》-围串标风险点智能检测与识别,提供多维围串标风险评估模型。服务于招标代理企业、审计局、央企、智慧招采平台等超过1000家企业及普通用户。


2025-09-02 13:47:03

相关文章

资质业绩材料包装让实力一眼被看到 招投标投诉处理机制优化与行刑衔接 公共资源交易智慧监管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评定分离制度招投标领域的革新 非依法必须招标项目中标候选人放弃中标权的处理机制​ 大数据赋能投标单位风险评估与信息化监管新模式 招投标公平竞争负面清单与歧视条款破除
上一篇: 供应商如何有效应对质疑与投诉? 下一篇: 已经是最后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