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抢标、变更加价的行业乱象,长期扰乱工程建设与政府采购秩序,既埋下质量隐患,又造成财政资金浪费。随着过程结算制度落地与变更闭环管理升级,这场靶向治理已进入深水区,推动市场从拼低价向重质量转型。
过程结算的刚性推进,从源头压缩了高价结算空间。以往竣工后算总账的模式,给施工方通过隐蔽工程虚增、工程量虚报留下可乘之机。如今多地明确,分部分项工程完工后15日内必须完成结算,结算资料与施工影像实时同步归档。财政部试点地区更要求,超1000万元项目需引入第三方造价机构全程驻场,对钢筋用量、混凝土标号等关键数据动态核验,杜绝清单漏项、施工增项的套路。
变更闭环管理则筑牢了关键防线。2025年新规明确,所有变更需履行技术论证—三方会签—造价审核流程,紧急变更也须24小时内补全手续。数字化手段让监管更精准,电子招投标平台可自动比对投标文件与竣工图的BIM图层,标红故意删除的构件信息;隐蔽工程变更需上传360°全景影像,作为结算必备依据。安徽全年否决1238宗异常投标,正是得益于变更金额超30%自动预警机制。
治理成效更需责任锚定。如今报价低于平均价20%的项目,履约保函比例提至15%;恶意变更企业将被列入黑名单,1至3年内限制投标。评审机制也在优化,深圳将履约能力权重提至40%,信用记录纳入评分,让低价高质者脱颖而出。这场治理不是否定低价竞争,而是让价格回归成本本质,重构质价相符的市场生态。
以过程结算刚性约束与变更闭环管理为核心的治理组合拳,直击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痛点。辅以责任追溯与评审优化,既守住了质量与资金安全底线,更引导市场形成重履约、讲信用、质价匹配的良性竞争格局,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招投标必备《tocheck单机版标书查重软件》-围串标风险点智能检测与识别,提供多维围串标风险评估模型。服务于招标代理企业、审计局、央企、智慧招采平台等超过1000家企业及普通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