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投标市场中,不少企业常年参与项目却难中标的陪标困境,往往并非运气不佳,而是在关键环节存在隐性短板。这些问题若不及时破解,不仅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更可能错失发展机遇。
首先是资质匹配度不足。部分企业为争取更多机会,盲目参与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项目,比如明明主打中小型工程,却强行竞标大型基建项目。这类投标文件常因技术方案粗糙、业绩支撑薄弱,在初评阶段就被淘汰沦为他人陪跑。
其次是成本控制能力欠缺。投标报价是中标关键,但有些企业要么缺乏精准的成本核算体系,报价过高失去竞争力;要么为抢占先机过度压价,导致报价低于成本线,被评委判定为恶意竞标。这种两极化的报价策略,让企业陷入报高不中、报低无效的尴尬。
再者是信息获取滞后。优质项目的招标信息往往存在“窗口期”,部分企业依赖传统信息渠道,未能及时掌握招标动态,等到准备材料时已临近截止日期,只能仓促拼凑投标文件,质量自然难以保证。更有甚者因未吃透招标文件中的隐性要求,比如特定的技术参数、业绩门槛,导致文件因实质性响应不足被否决。
最后是客户关系维护薄弱。招投标并非单纯的文件比拼,长期稳定的客户信任同样重要。有些企业只在招标阶段临时对接客户,平时缺乏对客户需求的深度了解,也未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而竞争对手可能早已通过前期服务、技术交流建立信任,此时参与投标本质上已是被动陪标。
破解陪标困境,需从精准定位自身优势、完善成本核算、拓宽信息渠道、深耕客户关系四方面发力,方能将陪标转化为中标的机会。
招投标必备《tocheck单机版标书查重软件》-围串标风险点智能检测与识别,提供多维围串标风险评估模型。服务于招标代理企业、审计局、央企、智慧招采平台等超过1000家企业及普通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