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投标全流程就像走钢丝,从资格预审到合同落地,每个环节都藏着容易踩坑的风险,提前摸清套路才能稳妥过关。
资格预审阶段需防范两大风险。一是资质造假,如企业用PS项目合同虚构业绩,可通过穿透式核查,交叉比对住建、税务等数据库信息与备案资料识破;二是门槛设置不合理,像将近三年省级奖项设为条件导致竞争失序,应推行阳光审查公示门槛依据,剔除无合理依据条款。
招标文件与投标环节的风险更细碎。招标文件易出参数错漏风险,某设备采购把电压220V写成380V,中标后才发现无法使用应对靠多部门会审,技术、采购、法务联合核对参数,重点标注关键指标。投标方则要防文件瑕疵风险,某企业因漏盖电子签章导致废标,还有企业报价漏算运费应对可建自查清单,投标前逐项核对签章、报价明细,截止前两小时完成上传留缓冲。
评标到中标环节的风险藏在暗处。评标时可能遇专家误判风险,某技术标因表述模糊被打低分,复核后发现实际符合要求应对需设双盲复核,对得分偏差大的项目,由另一组专家重新评审。中标后易现弃标风险,某企业中标后嫌利润低反悔应对靠保证金兜底,把履约保证金比例提至10%,弃标即没收并记入信用档案。
合同执行阶段的风险最影响结果。一是条款模糊风险,验收标准笼统易引发争议,需细化验收指标、时限及争议解决方式;二是履约延期风险,如原材料涨价导致停工,建议动态跟踪进度,预留5%应急资金;三是变更争议风险,面对甲方临时增项拒加价,应通过补充协议备案变更,同步更新合同金额与工期。
全流程风险防控的核心,在于把事后补救变成事前预判。每个环节都留好记录、建好预案,才能让招投标从开始到落地都少走弯路。
招投标必备《tocheck单机版标书查重软件》-围串标风险点智能检测与识别,提供多维围串标风险评估模型。服务于招标代理企业、审计局、央企、智慧招采平台等超过1000家企业及普通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