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文件存在歧义怎么办?应对策略来了

在招投标工作中,招标文件出现歧义并非罕见情况。诸如技术参数表述模糊、条款要求相互矛盾、评分标准界定不清等问题,若处理不当,轻则导致投标文件偏离需求,重则直接影响中标结果,甚至引发后续纠纷。面对这类问题,企业需掌握科学应对策略避免被动。

首要之举是及时发起书面问询。发现歧义后,切勿凭主观猜测解读,也不可拖延至投标截止前夕。应在招标文件规定的答疑期限内,以书面形式清晰列出疑问,明确指向存在歧义的条款内容,同时避免提出带有倾向性的解读建议,确保问询客观中立。例如某设备采购项目中,招标文件对设备售后服务年限,既要求不少于3年,又提及按行业惯例1年,企业及时书面问询后,招标方明确以3年为准,避免了投标文件偏离要求。

其次是留存完整沟通凭证。无论招标方通过答疑纪要、书面回函还是线上平台回复,都需完整保存相关文件,包括问询函、回复函、答疑会议纪要等,标注接收时间、文号等关键信息。这些凭证既是后续编制投标文件的依据,也能在出现争议时证明企业已尽到合理注意义务有效规避责任风险。

最后是灵活调整投标策略。若招标方回复不及时或仍存在模糊地带,编制投标文件时可采用双方案或补充说明策略。在符合核心要求的前提下,针对歧义条款提供两种合法合规的解决方案,并在文件中注明“鉴于招标文件相关条款表述,本投标文件提供两种方案供评审参考”,同时重点突出自身优势,降低因歧义导致的投标风险。

招标文件歧义虽易引发困扰,但只要企业秉持及时问询、留存凭证、灵活应对的原则,就能有效化解问题,为投标成功筑牢基础。

招投标必备《tocheck单机版标书查重软件》-围串标风险点智能检测与识别,提供多维围串标风险评估模型。服务于招标代理企业、审计局、央企、智慧招采平台等超过1000家企业及普通用户。


2025-09-13 11:36:19

相关文章

招标文件存在歧义怎么办?应对策略来了 资质挂靠的风险警示莫因小利失大局 国际项目招投标与国内招投标的差异 电子招投标时代优势、流程与常见问题解答 如何精准快速地获取招标信息? 招标人究竟需要怎样的供应商? 开标现场不是终点善始善终方得长远
上一篇: 资质挂靠的风险警示莫因小利失大局 下一篇: 已经是最后一篇了